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苏联的确有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的心理过于敏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和现在已经解密的档案材料看,苏联最初没有提出建立联合舰队的问题,而是提出苏联在太平洋的潜艇能否到中国的沿海港口停泊,由中国提供相应的补给,允许艇员上岸休假,苏联政府则根据协议给予中方补偿。当时中苏签署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关系,在军事上有互助的义务,事实上当时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工业的确做了帮助,因此我个人认为苏联提出利用中国沿海港口的要求并不是不合理的。之所以会遭到中国领导人的强烈反对,一是中国领导人对于国家主权问题过于敏感,甚至将苏联的建议与满清和国民党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在华驻军相提并论,二是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由于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建设共产主义的速度和方式问题,关于“和平共处”的理解问题,关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等等问题而开始恶化,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也不大可能同意苏联这样敏感的要求。
之后苏联又提出建立长波电台的建议,主要为了便于指挥苏联在太平洋的潜艇。当时苏联提出建立电台的费用由苏联负担7000万卢布,中国负担剩下的4000万卢布,电台归双方共同使用共同所有,日常管理费用由双方按比例分摊,在中国长驻部分苏联军人以负责苏方的指挥工作。当时苏联领导人认为这是好意,既帮中国发展了先进的无线电军事技术,又帮助中国省了钱,同时自己也方便了。但是中国领导人同样断然拒绝,主要是纠缠在电台的归属问题上。当时中国提出电台完全由中方出资建设,完全归中方所有,苏联可以按照协议规定付款使用。这点上很难说苏联当时真的就想侵犯中国的主权,主要还是没考虑到中国领导人的敏感心理,当然也离不开当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的大环境。
最后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当时根据协议,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潜艇部队,包括帮助中国训练潜艇部队人员和提供军事装备,也就是出售潜艇。这时苏联仍然希望达到前面提到的目的,就是中国允许苏联潜艇在中国港口停泊,于是就把这个与帮助中国建立潜艇舰队放到一起提了出来。这一点上苏联的确有些威胁中国的意思,但是也没有真的要控制中国军事的目的,说到底,这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毕竟中国和东欧各国不一样,赫鲁晓夫不可能天真到要毛泽东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地步。
总而言之,中苏在这些问题的分歧与交锋,在实质上远远没有咱们的主流历史教学所说的那么严重和对立,根本上还是要放到当时中苏关系总体开始恶化这个大环境里看。
长波电台与“共同舰队” 1958年1月,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外出潜艇与基地的通讯和联络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此之前,苏联海军已经研究了建立长波电台的问题。第一个方案是在苏联本土建立长波发射电台,但因其耗资巨大且通讯质量难有保证而被否决。第二个方案是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印度各建一个长波发射台。赫鲁晓夫否决了印度方案,但对于海南岛方案,他认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不会存在任何困难。 恰在此时,中方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根据《肖劲光回忆录(续集)》:随着潜艇部队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大功率的长波电台。海军便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希望获得帮助。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在中国华南地区,由中苏共同投资建设大功率长波发射电台和远程接收中心各一座。 4月24日,太祖指示有关部门作如下答复:同意在中国建设该项设施,但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是中国的。根据意见,彭德怀在军委会议上提出,电台不要合办,不要让外国人在中国搞军事基地,这样影响不好。6月4日,彭德怀向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杜鲁方诺夫陈述了中方的意见,但苏方仍坚持,应由双方共同投资建台。双方进行了多次洽商,未能就协议达成一致意见。 长波电台问题未了,又出现了“共同舰队”的问题。根据此前签订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1958年6月28日,总理致信赫鲁晓夫,希望苏联政府对中国海军给予新技术援助。7月1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讨论此信。然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向太祖转述这次会议时,错误地表示: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一起商量,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 太祖当即指出,中国只是请苏联提供帮助,没有考虑过“合作社”的问题,并抓住“共同舰队”的问题不断追问。尤金一再解释,这只是一个提议。 随后,毛泽东又将尤金等人召到中南海去谈话。根据谈话记录,太祖重申了不搞“共同舰队”的立场,并宣布撤回请苏联提供海军援助的要求。他指责苏联帮助中国搞了一点原子能,“就要控制,就要租借权”。
1958年7月31日下午5时至9时,太祖与针对这两事秘密访华的赫鲁晓夫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会谈。 会谈中,赫鲁晓夫坚决否认苏联曾使用过“共同舰队”的说法,整个事情是“一次误会”,只是希望其海军舰队可以利用中国的海域对付美国人。听过赫鲁晓夫的解释后,毛泽东仅仅发了几句牢骚,便主动结束了关于“合作社”问题的谈话。双方还约定,以后“永远不再提这样的问题”了。 接着,赫鲁晓夫开始谈长波电台问题。他说,电台的所有权属于中国,苏联只是要求通过协议,允许苏联使用这个电台。太祖则强调,马利诺夫斯基提出苏联出钱,就是要所有权。中国同意建立长波电台,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是中国的,苏联可以使用。 赫鲁晓夫表示,所有权肯定是中国的,但苏联既然使用,出些钱也是应该的,可以用贷款的形式。太祖坚持:中国不需要贷款,如果苏联要出钱,中国就不搞了。 由此可见,苏联的确有利用中国的海岸和军事基地的想法。但是,无论在长波电台还是海军援助的问题上,都没有设想、也没有提出过租借权、所有权或“合作社”的问题。 问题解决 这一事件的结果,也不是人们想象和传说的那样中国撤回了请苏联援助的请求,从而引发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实际上,赫鲁晓夫访华会谈中所有涉及的问题,都按照中国的意愿得到了解决。对这样的结局,双方都感到十分满意。 关于长波电台问题。8月3日,彭德怀和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八三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一、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苏......余下全文>>
【非原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半期,都自认为真理在手的中苏双方之间争吵愈演愈烈。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苏共也是世界第一个共产党。从共产国际建立开始,就实行了严格的组织策略,所有国家共产党都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因此,毋庸讳言,苏共从斯大林时代开始,就具有严重的“老子党”作风,对兄弟党颐指气使,甚至逮捕和处决兄弟党领导人,清洗、解散兄弟国家共产党组织。实际上,到了赫鲁晓夫时代,苏共在许多方面已经有所收敛,但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也并非一时所能完全扭转。所以,中共反对苏共“老子党”作风的斗争应当予以肯定。
但是,中苏之间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长波电台、联合舰队,也不是反对“老子党”作风。苏共存在“老子党”作风好几十年了,为什么以前可以忍受,现在收敛了一些却反而不能忍受了呢?一个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都可以放弃,那么一个长波电台(【注】苏方提出建设长波电台起因是,一九五八年四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写信给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提出在中国南部合资建设一座新的大功率长波电台,苏方出资百分之七十,中方出资百分之三十,建成后由双方共同使用;中国方面认为中苏两国都需要这样的长波电台,但不能搞合资的形式,可由苏联提供技术和设备,所需资金完全由中国支付,建成后所有权归中国,苏联可与中国协商使用;最后,苏联同意了中国的要求并签署了有关技术协定。以往中国出版的涉及到中苏关系破裂的文章,只提及苏联要求建立长波电台的前因,却不提苏联完全同意中国条件的后果,给人一种苏方强压中国的印象,实际上并非如此。苏联提出的条件,只是一种正常的协商)和联合舰队
“联合舰队”的提议起因于一九五八年六月,周总理写信给赫鲁晓夫希望苏联在海军技术方面援助中国。七月,苏联政府在认真研究了中国的请求后提出了建议:由于苏联自然条件限制,不利于潜艇部队作用的充分发挥,最好由苏联和中国建立一个共同的潜艇舰队。该建议遭到毛愤怒拒绝后,赫鲁晓夫到中国来专程向毛解释,并收回了自己的建议的提议
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苏联的确有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的心理过于敏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和现在已经解密的档案材料看,苏联最初没有提出建立联合舰队的问题,而是提出苏联在太平洋的潜艇能否到中国的沿海港口停泊,由中国提供相应的补给,允许艇员上岸休假,苏联政府则根据协议给予中方补偿。当时中苏签署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关系,在军事上有互助的义务,事实上当时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工业的确做了帮助,因此我个人认为苏联提出利用中国沿海港口的要求并不是不合理的。之所以会遭到中国领导人的强烈反对,一是中国领导人对于国家主权问题过于敏感,甚至将苏联的建议与满清和国民党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在华驻军相提并论,二是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由于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建设共产主义的速度和方式问题,关于“和平共处”的理解问题,关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等等问题而开始恶化,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也不大可能同意苏联这样敏感的要求。
之后苏联又提出建立长波电台的建议,主要为了便于指挥苏联在太平洋的潜艇。当时苏联提出建立电台的费用由苏联负担7000万卢布,中国负担剩下的4000万卢布,电台归双方共同使用共同所有,日常管理费用由双方按比例分摊,在中国长驻部分苏联军人以负责苏方的指挥工作。当时苏联领导人认为这是好意,既帮中国发展了先进的无线电军事技术,又帮助中国省了钱,同时自己也方便了。但是中国领导人同样断然拒绝,主要是纠缠在电台的归属问题上。当时中国提出电台完全由中方出资建设,完全归中方所有,苏联可以按照协议规定付款使用。这点上很难说苏联当时真的就想侵犯中国的主权,主要还是没考虑到中国领导人的敏感心理,当然也离不开当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的大环境。
最后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当时根据协议,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潜艇部队,包括帮助中国训练潜艇部队人员和提供军事装备,也就是出售潜艇。这时苏联仍然希望达到前面提到的目的,就是中国允许苏联潜艇在中国港口停泊,于是就把这个与帮助中国建立潜艇舰队放到一起提了出来。这一点上苏联的确有些威胁中国的意思,但是也没有真的要控制中国军事的目的,说到底,这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毕竟中国和东欧各国不一样,赫鲁晓夫不可能天真到要毛泽东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地步。
总而言之,中苏在这些问题的分歧与交锋,在实质上远远没有咱们的主流历史教学所说的那么严重和对立,根本上还是要放到当时中苏关系总体开始恶化这个大环境里看。
参考资料:部分资料参考自北京大学孔寒冰博士著《中苏关系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显露出苏联妄图控制中国的野心
中国从未开展过长波电台的建设,因此一些进口收音机上的LW(长波)波段,在中国基本收不到任何信号,中国北方地区能收听到个别来自俄罗斯的长波电台节目。长波电台可以用作无线电导航,远程通讯,广播,无线电授时,紧急情况下的通讯,地震监测等,也是很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青睐的波段。
1958年初,苏联方面提出中苏海军相互使用对方的长波电台的建议,中国没有同意。随后,苏联方面又提出在中国南部合资建设一座新的大功率长波电台,苏方出资70%,中方出资30%,建成后双方共同使用。中国认真研究了这个建议,认为中苏两国都需要这样的长波电台,但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不能搞合资的形式,可以由苏联提供技术和装备,所需资金完全由中国支付,建成后所有权归中国,苏联可以与中国协商使用。就“联合舰队”问题,赫鲁晓夫称,他本人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想过像中国同志所想的那样要共同指挥中国的舰队,从来就没有两国共有的想法和影子”。本书指出,“莫斯科的这些考虑是针对美国的,并非有意控制中国”。两国间的分歧,其实主要在于对军事同盟运作方式的不同理解:赫鲁晓夫要求的是共同行动,毛泽东此时需要的只是单向援助。
没有绝交~也无断交~只有恶化的说~
起因是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还提出利用中国海岸线长的特点,建立联合舰队。这些要求有损主权,因此被中拒绝。60年,苏联突然招回所有在华专家,停止对华经济技术援助,撕毁所有经济技术合同。伺候,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增兵……所以恶化了~ 补充一点 这事 是赫鲁晓夫干的 和斯大林无关(thank you过客~)
第一.在用,户用的是长波波长超过水深,不会被水吸收
第二,有可能,如果你的天线长宽十米
第三.波段区别
第四.有可能,但军用的经过了加密,你收到了也听不了.
毛泽东本身其实对斯大林和苏联并没有什么好感。他看轻中国革命,阻碍中国统一进程,分裂蒙古等等。但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在斯大林身后对其清算,毛泽东不免心有戚戚焉,对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身后的作为极为鄙视,加上赫鲁晓夫时代正是开始了与美国的全球争霸,59年为象控制东欧的卫星国一样控制中国,赫鲁晓夫提出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妄图控制中国军队的指挥权。毛泽东不同意,并与之论战,两党两国开始决裂,60年苏联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世界共产党会议,在会议上公开抨击中国,中国则反击苏联搞修正主义,毛泽东在幕后亲自捉刀的“九条意见”出来,“苏修”这个新名词也诞生了,中苏矛盾公开化,随着珍宝岛事件,两国常年陈兵百万在边境。一直到1989年苏联解体前,才正常化。